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陸資企業東進的步伐

台灣的高科技研發技術、企業管理經驗與專業人才培養是陸資企業最想來台一探究竟的領域。
■邱妍馨‧會計研究月刊編輯
 
曾經,清廷為國防安全考量,頒布「渡台禁令」,而「台灣好賺食」的美名卻仍然吸引許多從廣東、福建沿海地帶的羅漢腳,勇於冒著可能被兩岸間的黑水溝(台灣海峽)淹沒的危險強渡台灣,希望能在台灣開墾拓土以求溫飽。時間拉到二次大戰後,兩岸政治關係呈現緊張狀態,近代羅漢腳不再能來台發展,神秘又波濤洶湧的黑水溝更是將兩岸互動劃上一大橫溝。
 
台灣的政策與立場
開放政策簡介全球貿易與投資活動逐漸頻繁,為使台灣企業能妥善運用世界的資源整合,政府於80年代正式開放企業對大陸地區投資,根據經濟部投審會自1991年累計至今(2009)年7月份的報告金額顯示,台灣對中國大陸核准投資金額已超過781億美元。隨著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政府希望藉由開放大陸對台灣事業投資達成三項目的:(1)推動兩岸雙向投資,改善台商單向投資大陸的失衡現象,落實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2)秉持優勢互補原則,協助企業在兩岸進行有效率的分工,提昇產業國際競爭力;(3)活化吸引外資政策,增加外商對台灣投資信心,強化台灣與國際市場的連結。因此,經濟部於今年6月30日正式對外公告施行第一階段「開放陸資來台從事事業投資」相關規定事項,並正式受理申請案件。首波開放項目內容,詳見表一。
 
先緊後鬆,為企業把關由於開放陸資來台牽涉範圍層面較廣,故政府採取「先緊後鬆、循序漸進、先有成果、再行擴大」的原則,欲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考慮未來逐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項目。此外,政府亦設有「防禦條款」禁止敏感性或涉及國家安全之產業對台投資,大陸地區營利事業亦須先通過經濟部投審會以較為嚴謹的管理門檻審核,避免陸資經由第三地投資事業規避「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之遵循,通過審核會議後方能投資台灣企業。
......欲詳全文,請參考會計研究月刊286期第60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