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將創業的資金比喻為是企業的命脈,那「財務與會計」就是貫穿企業全身的血液。創業沒有搞懂財務規劃與會計管理制度,即使有十足熱忱與優異的產品,也可能因為發生財務危機而功虧一簣。成功的創業家,應該做好創業前的萬全準備,耐心等待時機到來,才能一舉達陣成功。
■張書瑋‧會計研究月刊編輯
行政院主計處最新公布,五月份失業率再創新高,來到5.82%高峰,目前就業人口中,仍有近六十四萬人苦無工作機會。其實,從去(2008)年起受整體環境不景氣影響,失業率就沒降到5%以下過,上班族薪水愈來愈薄,卻不敢隨意更換工作,學校學生則擔心畢業即失業,這股對自身前景憂慮的氣氛正瀰漫著。台灣的中小企業一直以來是整體經濟系中的主流,占全部企業家數近98%,其對台灣經濟貢獻舉足輕重,根據200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過去二十六年來中小企業家數逐年穩定成長,2007年新設者就有近10萬家,占新設企業家數99.7%,可見台灣人本質上十分熱衷於創業。由於創業沒有年齡、性別門檻,只要有好構想、有資金,人人都可加入創業行列。面臨失業率衝高的社會態樣,短期內眼見下一份工作遙遙無期或拿一份可能隨時縮水的死薪水,加速了不如起而創業當老闆,一圓財富夢想的風氣。因此,現在社會上的創業主可能分二種動機,一是失業被迫創業,對於創業目標可能並不明確;二是本來就有心規劃與經營,等待時機進場的創業者。失業的解決方法,無形之中轉變成鼓勵創業,自己當頭家,真有這麼容易嗎?我們再來看一個數字,中小企業白皮書上統計,全部中小企業中,2007年經營未滿一年(新設)的占7.52%,未超過五年的占36.36%,超過十年的占43.54%;也可說僅有近四成中小企業可能穩固經營超過五年,達陣成功者不到半數。所以說,創業有一定程度的風險,當老闆當然不光靠熱忱就足夠,還得備有風險意識,不管是以何種動機開始創業,事先應設法瞭解與排除創業可能失敗的原因,投入十足的預防與準備功夫才是。
籌措資金是創業一門學問有人說創業「成也資金,敗也資金」,資金可比喻為是企業的命脈。日前立法院已通過廢除公司最低資本額限制,對創業主來說是一項利多,現在問題只剩下,創業一開始究竟需要準備多少資金?一般來說,創業資金可能包括二大部分,一為開辦費用與固定成本(包括裝潢、設備、租金薪資等支出),二為營運周轉金。初期創業宜籌足自有資金(或至少準備五成以上),不足再籌措外部資金,例如說服親友合夥投資或向其借貸、向政府或銀行貸款等都是募集的管道,惟借款相關利息成本、還款期限等條件各有不同,創業主都必須依其創業規模、個人財務狀況、各項資金需求及支出、還款能力等,評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正大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羅裕傑則建議創業主,一開始即一次募足所需資金,因為創業到一半又要再從股東、投資人或債權人的荷包裡掏錢,不但曝露出之前的創業規劃不夠完善,也不易說服成功;另外,不要為合夥而合夥,他認為很多時候為了湊足資金而合夥共同創業,反而浪費太多時間在追求帳目的透明化,降低經營效率。不過也有創業主過度害怕借錢,或太隨意就借錢,同樣都不是好的作法,每一項融資或借款都應該經過正確且審慎的評估,如果創業前置準備已趨成熟,當可爭取較大額度,適度運用槓桿原理,壯大事業;否則應趨為保守。羅裕傑也提醒,人生可以創業的時間在二十至三十年間,創業最佳時機不見得一定在三十歲,很可能四十五歲才碰到黃金點,若太隨意貸款,很可能真正的機會降臨時,反而抓不住,就太可惜了。
......欲詳全文,請參考會計研究月刊284期第52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