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漫談管理
你是樂活主義者嗎?
會計研究月刊 274期 2008/09/01
■ 于泳泓‧會計研究月刊顧問
金融研訓中心資訊諮詢委員
管理學家雜誌(中國)專欄主筆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返璞歸真」,跟西方的「Return to Simplicity」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講述著我們一生庸庸碌碌,到最後要追求的,反而是一切越真實、不造作,越簡單、不繁複的境界。企業設計產品銷售,多功能及多樣性走到最後,還是回到人性與簡約;房屋住的再奢華,最後還是回到簡樸實用;都市住得越來越熱鬧,等有錢老了,還是嚮往回到鄉間與大自然為伍。有一晚筆者在大陸,一位陸資企業的大老闆,邀請筆者及一位台商老闆,共同吃一頓極為奢華的大餐,席間,這位大陸老闆極盡能事的說明他的一些日常活動與嗜好,像要明示暗示我們,讓我們知道他是多麼的有錢,他說了半天發覺我們的反應,好像不是那麼的有興趣聽他炫耀財富,最後,他終於忍不住直接問我們一句話,他問道:「您們台灣的有錢人現在都在幹些什麼?」當筆者正在思考時,旁邊那位同樣億萬身價的台商,他的回答立即一針見血,讓筆者至今難忘,只見他輕描淡寫說:「現在台灣的有錢人都喜歡吃齋念佛!」吃齋指的就是多吃清淡、多吃素食不再整天喜歡大魚大肉;念佛指的是做善事做公益。這位台商回答的真是有內涵、既真實而又有前瞻性!樂活主義正風行隨著地球暖化、溫室效應及石油飆漲帶來的衝擊,我們發現在生活周遭有越來越多的人,揚棄過去所謂的高檔享受,而選擇新的生活方式。例如:上館子用餐時,自己帶環保餐具、刻意騎腳踏車(最近線上購物網站賣的折疊腳踏車還時常缺貨)、穿運動鞋多走路上班、學習瑜珈健身、選購當季當地的蔬果或有機食材、油電共生與環保車開始大行其道、入住節能環保的高檔社區等,這種注意健康與環保的生活形態正漸漸風行。究其根源,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最早在1998年美國社會學者雷保羅(Paul Ray)與同事,在歷經了十五年的研究後,發表了《文化創造: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The Cultural Creatives: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一書,定義了上述的生活型態。在書中,他提出LOHAS(Life 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讀起來音調像「樂活」的概念。直譯過來就是一種「健康且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一群人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樂活主義者的特色是身體力行並關心環保議題,除了自己消費對健康有益,使用或購買不會污染環境的商品,也鼓勵大家改變消費態度。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強調做好事(Do good)支持環保,能保持好心情(Feel good),也真正健康、個人也變得愈來愈亮麗、有活力(Look good)。目前樂活主義者,在美國有四分之一、歐洲約是三分之一、(台灣呢?絕對沒那麼多!);且書中當時作者就大膽預估,十年內美國將有一半的消費者都是樂活主義者!樂活,正影響消費市場的轉變在台灣,一位腎臟科江守山醫師,發覺尿毒症的新生率及癌症發生的比例節節升高,於是立志要為病患治病並找到防患未然的方法。在研究一千多篇醫學報告後,發覺吃魚的正面影響大過吃肉。於是他開始鼓勵病患吃魚,並獲得顯著的成果。但日益嚴重的魚類污染及黑心魚產,讓他擔心宣導吃魚會不會反而害了病人,於是他在各地收集魚貨,不惜花下大量金錢投入毒物檢測,化驗巿售的魚類,最後發現到驚人的事實──重金屬、抗生素、人工保鮮劑等等殘留狀況,讓人很難吃到健康的魚。最後他在忍受妻子的不諒解與世俗特異的眼光下,開設了一家無污染的「醫師的魚鋪子」來賣魚,他從各地買進各類的魚,全部送進檢驗室,經過多樣毒素的嚴格檢驗,之後才將其中通過檢驗的魚,在「醫師的魚鋪子」賣出。「醫師的魚鋪子」成為衛生單位、漁業單位公務員、腎臟科醫師、護士及病患們,固定訂購的魚肉來源,造福許多的人,也成就了一個醫師魚販的佳話。在法國,「第一個有機城鎮」普羅旺斯的柯翰思鎮(Correns)湧進慕名而來的觀光客,也為小鎮賺取到大量的觀光收益。觀光客大老遠跑來,只為了在河邊吃有機餐、喝有機酒,再進入綠建築聽專題演講,享受百分之百的有機生活。在歐洲,住宅間手工製造的小店家,訴求「非大量製造」、「多樣性」和「以環保出發」的手工雜貨店日漸增加。其中一個小店長曾告訴筆者:「我們不是單純在販賣產品,而是在經營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論是1946年英國實施世界最早的有機認證,或是2002年歐盟WEEE(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與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危害物質禁限用指令)規範,都是這波健康與綠色環保潮流中的發展見證。當然也因此影響產業的發展,包括醫療生技、環保材料(不論是電子材料或消費性用品等)、有機農業、生態旅遊等。樂活主義之所以會引起廣泛的注意,主要是因為這群文化創造者,他們積極入世的生活觀與行動力,逐漸影響消費市場的轉變,導致樂活相關產業的服務與商機。包括永續經濟(綠色建築、再生能源、節能產品等);生態生活(環保傢俱及辦公用品、有機及可回收產品、二手用品、生態旅遊等);健康生活(天然有機食品飲料、營養補充品等);個人成長(身心靈相關產品、瑜珈、健身、減重、心靈成長課程等);以及替代療法(針灸、按摩、自然療法、預防保健醫學等)。
......欲詳全文,請參考會計研究月刊274期第20頁
專欄-金融觀點
一位風控長的告白
會計研究月刊 274期 2008/09/01
■ 陳伯松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會計研究月刊社社長
BLOG-http://mail.ardf.org.tw/~blog/
當前這場源頭在美國房產質押貸款市場,衍生發展到美國證券金融市場,更蔓延至全世界的世紀金融風暴,堪稱百年一見,目前尚在擴展中,甚至無人敢說:「最壞的情況已過去」。讓人驚訝的是,在風暴中受重創的不乏赫赫有名的大銀行:花旗、美林、高盛、李曼、AIG、BOA、UBS、匯豐、二房…等。大家要問:在銀行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Hyman P. Minsky說過,金融體系內存有內生性的不穩定現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大型的金融危機。「Minsky現象」是解釋金融泡沫危機的學說之一,著眼在一般的投機者和賭徒型的投機者(Ponzi borrowers)的現金流量安排失衡,造成了金融資產市場價格崩潰。然而,銀行是創造貨幣信用的機器,上述投機者對受信的需求若無銀行供給授信,也不會成事。在銀行內部中,風控機制一旦失衡,Minsky所說的內生性不穩定條件就成立了。日前,筆者閱讀經濟學人一篇”Confessions of a risk manager”(一位風控長的告白),感慨甚深,從該報導裡,讀者可以見到上述內生性不穩定現象的因子:失靈的風控機制、績效誘因的扭曲、過度金融發達…。在一窩蜂狂熱的錢潮追逐中,船上其他人享受著漲潮時的狂飈和狂喜,風控長則必須思考退潮時船如何全身而退?是時候了,以下,讓我們聽聽這位風控長的喃喃自語,也希望喚起國內金融機構對於風險管理的重視。「2007年初的金融世界看起來毫無風險跡象,元月時,我和我的風險小組開了一次會,檢討未來12個月內,銀行可能碰到的五項風險。我們這一小組的功能在隨時思考銀行可能遭受不利(downside)的各種情況。過去四年來,利率低,信用差(credit spread)一直縮小,銀行貸款無倒帳違約,金融市場震盪性很小,一切的一切都顯示,這是二十年來所僅見的風平浪靜的風險環境。
風控小組的職能在審核銀行端(bankers)和交易端(traders)移送案件的授信和交易風險,並決定是否同意放行。此外,風控小組也全面監看、報告銀行的風險水位,並對超出警戒水準者施以限制。風控小組永遠會擔心市場流動性突然乾枯的可能,可是,我們所看到的是流動性綿綿不絕地流入市場,在過去幾年,機構投資者、避險基金、私募基金和主權基金等不斷湧入市場,尋找投資機會,這正是信用差不斷縮小的原因所在,尤其是新興市場更明顯,而在私募基金市場,債對盈餘(debt-to-earnings)比也放大了。在會議上有人提問:「市場流動性危機可能發生於何處?」沒人能夠回答。
如今回想起來,我們應該對危機的第一個訊號付予更多注意才對,危機來臨前都有前兆,如果你能正確解讀通常就能化險為夷。2005年五月的結構債市場出現了一個微小風波,卻是如今這場風暴即將發生的預警,在那個月份,通用汽車的公司債被評等機構降等,從投資等級降為垃圾等級,因為通用的公司債廣被持有,降級馬上引來一陣換手的市場重組。跟其他銀行一樣,我們也持有大量的CDOs(證券化的質押債權),各種不同的級次(tranches)均有,我們收購金融資產(大部份是債券),予以重組、分類包裝,加以證券化、結構化成CDOs,然後售給全世界投資者。在這中間,我們會留住最好級次的CDOs在手上,而儘量賣清所有低級次的CDOs,因為在CDOs中債權若發生倒帳,吸收損失的順位從最低級次開始算起,最好級次的排在最後,幾乎沒有風險。在2005年五月中,如上述原則我們持有AAA或超高(super-senior)級次的CDOs,並賣空低級次的CDOs,以風險管理的觀點言,此舉十分正確,高級次的CDOs價值將升高,低級次者將跌價。可是,2005年五月的市場情況正好相反,高級次的價跌,低級次的價升,讓我們遭致損失。這真讓人始料未及,高低級次之間市場有了微妙的變化,因為大家追逐高利率(譯註:輕忽了風險),所以低級次的CDOs很搶手而缺貨,價格反而上漲,相對地,高級次的CDOs沒人要(譯註:利息太低),價格下跌。2005年五月的市場騷動在2007年夏天又重演一次,不同的是,這回的規模大多了,而且,我們也沒下對判斷。以風控角度言,我們應出清所有級次的CDOs,而非只有低級次的CDOs ,然而,我們無法相信AAA級的CDOs竟然價格下跌了1%,而讓我們的無倒帳風險的資產組合價值貶損了20%,很顯然,我們對流動性風險的評價不準確,而可容錯的空間又非常有限。我們在市場上建立如此巨大的交易部位,如何一步一步陷入了險境之中?問題的答案牽涉到許多因素,而每一項都是逐日累積而不易預先察覺風險。終極大戰風險聚焦在貸款的傳統業務風險這塊。貸款這項業務的市場變現性不佳,而且,在銀行帳上,會計採權責基礎,有別於在交易帳上採每日洗價基礎。貸款的授信風險都經過嚴謹分析和控管,以有效降低倒帳損失,至於股權、公債、外滙和衍生性的交易,則以逐日洗價基礎管控風險。銀行的風險管理缺口,隨著多年來交易CDOs和其他的資產質押證券(ABS)而逐漸擴大,也引起市場部門和信用部門間的不愉快。市場部門認為CDOs和ABS等都是信用風險的工具,管控徵信風險不是他們的事,信用部門則認為市場風險與他們無關,而且,這類商品也列在交易帳上。結構債市場爆炸性成長和高獲利則讓上述問題更趨嚴重。我們的風險管理做不澈底,既對部位依評等別設限又讓交易桌以產品別交易。此外,我們所建立的兩項假設則讓我們付出了代價。首先,我們認為,所有以每日洗價為基礎的交易商品若發生損失,必能引起我們的關注,因為損益均有每日報表可看。其次,我們認為交易商品若有麻煩,應該很容易可以處理掉,尤其是一些評為AAA或AA級的商品,更沒問題才對。我們的注意力永遠放在不良等級的商品上,尤其注意新興市場的貨幣工具,以前發生過俄國和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市危機讓我們深以為戒,然而,在這回的信貸危機中,新興市場的表現卻比歐美市場好。我們也信任評等機構,很難想像我們竟然不敢挑戰它,然而事實就是如此。外面的評等機構權威性如此高,以致於銀行內部判斷若有所降級,必招來自己人的質疑,我們假設評等機構懂得比我們多。我們因而對所持龐大規模的優良等級商品覺得放心,以致於太慢出清它們。我們只需一點點支援的資金,不必加流動性貼水,很少違約險,只圖一點點正利差-持有它所生孳息和銀行拆放息或附買回(repo)市場利息間的息差。逐漸地,我們的資產組合變得愈來愈複雜了,因為它們都列在交易帳上,許多逃避了徵信審核,而暴露了我們的弱點。風險管理部門的審核和核准交易的壓力很大,心理因素佔重要地位。為維護它的獨立性,風管部門單獨向董事會提報告,或許主管者認為為落實風險分析與評估而有必要如此安排,但是,這種安排卻傷了銀行部門和交易部門的關係。變調的比賽在業務部門(銀行和交易)人員眼中,我們不是賺錢單位,更糟的是我們握有權力阻止他們賺錢。交易單位的業務人員總認為我們擋了他們的財路,妨礙他們獲取更高利潤。他們不會認為我們係從另一個角度幫他們忙,結果雙方面常在會議上爭吵。我的主管常提醒我:許多交易員已經要我為他們少做的交易負責,通常是,業務人員不接受風管人員的「不」的答案,尤其對利得大的案件更是如此。可是,在我們看來,利差愈大表示風險愈高。對我們的評語如「沒有商業腦筋」、「無建設性」、「頑固不通」等也就家常便飯了。必須公允的說,風管人員常常不是一個良好的溝通者和說服者,雖然有優異的分析技巧,卻不善於把「不」的理由說清楚,因而,業務人員既被我們對他所否定的內容,也被我們給他的理由所激怒。癥結出在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內部文化,在決策過程中一直存在這樣的裂縫,在銀行內部,決策會議不可能不偏不倚公正客觀地裁判,總會向一方傾斜。業務端渴望交易被核准通過,更甚於其中的風險確認,風險因素在簡報中會被提到,但不成比例地輕微,並且帶著緩和、安撫的語氣,這使得要反對該項交易變得師出無名,此時,風管人員如果開口說不,馬上就成為業務人員聯合攻擊的目標,風險的思維因而向甘冒風險端傾斜。所以,在會議上很難寄望集思廣益的效果能發揮出來。常常是風管人員鼓起勇氣來扮黑臉,卻敵不過隨之而來的反擊,無力阻止該項交易,尤其是,業務人員花好幾週準備簡報資料,而風管人員常常在會議前一個小時才拿到它。結果,為了部門盈餘,也為了和諧氣氛,我們常常屈服而同意交易。經常地,銀行在資產負債表上金融資產項目累積許多微差、微誤的風險評價,這裡一點那裡一點,積沙成塔堆成了很高的風險。幾十億美元的金融資產的一點點價格微差,結果成為每日洗價的巨額損失。在我們持有較少而風險較高的商品上,我們反而會斤斤計較,但對我們持有多數而認為安全的商品,我們常常大而化之,結果是,20%的不良品所遭致的損失遠低於80%的優良等級商品。射門和守門員整個銀行業和風管人員究竟從這場危機中學到了什麼?有許多心得值得分享:其一是回歸基本面,在從事風險交易之前和之後,隨時分析、檢討資產負債表上各種部位的型態、規模和複雜性。不要假設評等都是對的,即便他們對,他們也會很迅速改變。其二,流動性風險應由下述兩方面予以評量:一、對交易帳上的部位,應該同時用內部資金成本和外部資金成本計費,與銀行帳的部位相較,其關聯性太低而須重新對正水準。二、提列流動性準備金,目前業界還沒普遍注意到此點。公平價值會計實施也不允許此項作法,他們會認為這樣做是為讓盈餘平緩化。然而,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供交易目的的資產愈來愈重的市場環境裡,提列流動性準備較能因應標的資產的各種可能變化,這樣做總比某些銀行根本反對公平價值會計的原則好。最後,但非僅止於此,銀行應更重視風險管理部門,給予更多尊重,最好的方法是鼓勵交易人員轉調風控人員。不幸的是,實務上剛好相反,風控熟練人員隨時想上交易線,而成功的交易人員很少考慮要轉行。風管人員就像足球賽的守門員,他一直在球場上,少數關鍵時刻他才是球賽的焦點,罰射球門時便是。風管這職能吃力不討好,有如選擇權的賣方-報酬有限(limited upside)而風險無窮(unlimited downside)。風控長深知無論如何必須防止危險發生,聰明的企業在選用優秀人才擔任此項職務時,則必須謹記此點。」......欲詳全文,請參考會計研究月刊274期第14頁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